張燈結彩鬧元宵
2008/1/28 From: 陽江十八子
正月十五,是春節后又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于漢代。史載:西漢大臣周勃在正月十五平定了諸呂之亂,迎立劉恒為帝,此后,漢文帝劉恒每逢正月十五夜里,便出宮游于,以示與民同樂,并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又叫“燈節”。據說,佛祖釋迦牟尼變神之日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為了紀念佛祖神變,每逢此日需要設燈會,元宵節張燈結彩由此而來;并逐步變成民間習俗。元宵節張燈結彩,放煙火,在隋唐時已盛行。隋煬帝曾送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燈會,招待各國使節。燈會上,奏樂者達兩萬人,表演者達三萬人,觀游者不計其數。唐紊宗時,每逢元宵節,宮廷用絹綢扎成二十間一百五十丈高的燈樓,懸珠掛玉,異彩紛呈:唐紊宗為了慶祝國泰民安,還下旨全國: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燃放燈火三天。到了宋朝,已發展為“五日元宵”,出現了“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元宵前后,各采松枝竹葉,結棚于通衢,晝夜懸彩,夜則燃燈,燈彩遍張,不見天日”的景象。同時,“奇術異能,歌舞百戰,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泵鞒臒艄澑鼮閴延^,從正月初八放燈到十七日收燈,歡慶佳節長達十日之久。
元宵節的熱鬧氣氛在古代詩人筆下妙趣橫生,從宋代詩人辛棄疾那“東風夜入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著名詞句中就可以想見當時華燈齊放、車水馬龍、歌舞喧天歡樂場面。正月十五正是月明之夜,燈月交輝,最富詩意。唐伯虎有詩曰:“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寫出了燈月共賞的情致。現在元宵節的文化娛樂項目已發展到舞龍燈、舞獅子、踏高蹺、扭秧歌、玩花船、跑竹馬等十幾種,使節日文化生活更為熱鬧有趣。
我國人民還有元宵節吃元宵的食俗。元宵,也叫湯圓、湯丸,是煮熟后就湯食用的一種食品。湯圓,包含合家團圓的意思,因而,每逢元宵節,人們很喜歡煮食湯圓,以祝福全家團圓,日子美好,討個吉利。 (司馬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