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春節
2008/1/28 From: 陽江十八子
春節,原名元旦,又稱“三元”、“三朝”,俗稱“過年”;,相傳,我國原始社會就有“臘祭”之說,根據《爾雅》介紹,“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春節,可謂源遠流長。
春聯,是春節不可缺少的內容。春聯的歷史久遠,其雛形是古代的桃符。戰國時代每逢過年,人們用桃木板刻上傳說鎮妖降鬼的“神茶”、“郁壘”的名字,懸掛于門旁,用以壓邪,謂之桃符,故后以桃符作為春聯的別稱。明太祖朱元璋曾在除夕下旨:“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從此春聯代替桃符。又因古代傳說春節出來傷人的猛獸“年”懼怕紅色,采用紅紙寫春聯。伴之春聯,還有貼門神,貼 “福”、掛年畫、掛花燈。據傳,門神年畫早在堯舜時代已出現。門神往往與春聯一起,立守門口,以示吉祥。民間喜愛將“福”字倒貼,取其“福到”的吉利諧音:貼“福”,最早始于姜太公封神時期,家家貼“福”以驅窮神,傳承至今,貼紅聯,掛年畫成為春節的典型節目。
花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傳承至今城鄉廣為普見、、新春佳節,大街小巷花燈如織,觀者如潮。都市霓虹與花燈爭春,競相輝映,人們閑庭信步,,點燈捉影,放燈賞月,指評春宵:“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花燈點綴年節,妝飾新春,成為千百年來人們過年有形有依的載體,為人們營造春節文化空間,沉淀出一種共通的文化心理。
除夕,起源于先秦時期。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三鬼”,這是“除夕”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風土記》,“除夕”又叫“大年夜”。人們合家以“圍爐”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以“守歲”的方式除舊歲迎新春。
年夜飯,成了春節頭等重要節目。人們往往把一年的珍饈佳肴集合于春節期間,傾囊而出,色香味俱齊,營造具有地道地方特色的春節飲食文化:一種食品,連系了一個民族,連系了一個春節,連系了數十代人的過年情懷。親人能回來的都回來了,年夜飯擺上滿滿一桌,香噴噴,熱騰騰,舉杯同賀,閩戶團圓,普天同慶,成了一種民眾集約觀念: 春節習俗多樣,地方各異,民俗瑰美,異彩紛呈。春節,位于農歷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成為四季輪回的交接點,也是自然生產的一種終始輪回,春節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傳承著社會定勢,一種共通的文化。(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