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6 From: 朱美英
搞企業一樣要固本強基,本是文化,創新是基礎。陽江十八子正是植根于1400多年悠久歷史的陽江刀剪文化的深厚底蘊,不斷使產業融合文化用文化鍛造靈魂,不斷進行技術變革才締造今天的十八子,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對產業而言,已經成為一種具有最終決定力量的因素。”在第九屆刀博會開幕之際,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積回接受采訪對記者說這番話時深有感觸。
刀剪業與刀剪文化相伴相生,陽江刀剪業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由此也衍生出了深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刀剪文化。陽江刀剪歷經千年不衰,并迅猛發展成為我市的優勢產業,成就今日的刀剪之都李積回說,從表面上看,這是近年來陽江刀剪業質量技術進步的結果,而實際上是傳統刀剪文化的氛圍,和敢為天下先精神的傳承成為陽江制刀人的內驅力。從一把把個性化、人性化設計的刀具設計,到企業業開放自己一直秘而不宣的造刀技術供游客觀賞,從在交通要地開設旅游飯店和專賣店,讓一批批游客認識和購買陽江的刀具和其他特產,把陽江刀剪文化帶到五湖四海,作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到高薪騁請名師制作《陽江刀發展史圖解》和陽江刀剪制造的專題片再到設立世界頂級發燒友音響博物館,并計劃建設一個全國性的刀具文化博物館。很多人都不解制刀與發燒友音響博物館有什么聯系,李積回說,在社會發展的初期,文化因素與生產力因素的分別非常明顯。錘子是錘子,書畫是書畫;產業是產業,文化是文化,兩者之間似乎涇渭分明。但事實并非如此其實,其實最初的的制刀錘子的敲擊聲就是音樂,建立發燒友音樂博物館的目的就是想用音樂表現十八子人的劍膽琴心。同時音樂是無國界的,就象十八子刀具一樣,十八子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陽江十八子無一用行動實現了實現刀剪產業、企業、產品與文化的融合。
在本屆刀博會的展館設計和部署上十八子展館無一不體現了文化的積淀。展館的外觀設計為中華門體現了濃濃的民族情,展品種類繁多、有酒店用的專業用刀還有刀具下鄉產品、特別推出千層鋼。千層鋼在我國乃至世界制刀行業是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其有創造性地解決了刀具原材料制造與刀具生產成品制造過程的技術難點,通過多層次不銹鋼材料的復合工藝,解決刀剪行業應用高碳高鉻合金鋼原材料的應用,其滿足了刀具所需的高硬度的鋒利度值,多層次復合工藝又同時滿足刀具強韌性的要求,使刀具在使用過程,達到耐用度持久,減少使用的修磨次數,同時,多層復合的刀具,刀身表面會形成紋路,因其鍛打的層次越多,紋路就越細密、美觀,而且每一把刀具的紋路都是不同的,花紋能夠使刀刃在微觀上形成鋸齒,在使用過程會形成一種自銳性,達到越用越鋒利的效果。